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主题内容 > 临床麻醉 > 专家评述

血栓弹力图在诊断DIC中的价值探讨

时间:2010-08-24 09:10:37  来源:  作者:
       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 TEG)是一种用于判断凝血状态的床旁检测仪器, 它通过图像的方法观察血液凝固的动态过程和纤维蛋白形成过程的动力学变化1。由于TEG 在凝血功能监测方面的价值, 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肝移植以及体外循环中对凝血状态的监测中, 并取得了肯定的 效 果2,3。 但 在 临 床 上 用 于 弥 散 性 血 管 内 凝 血
(dissem 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诊断还没有广泛地开展, 为此, 我们使用 TEG 作为诊断D IC 的检测方法, 分析其在临床上应用的可行性,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 1 研究对象
2005 年 11 月至 2006 年 3 月收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加强医疗科(ICU )的患者, 共计 49 例。其中, 男性 32 例, 女性17 例。年龄 19~ 81 岁, 平均年龄 49. 2 岁。 
      1. 1. 1 纳入标准 凡是具有D IC 潜在危险因素 , 或有D IC 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疑诊D IC 的患者均纳入研究范围。临床表现包括严重或多发性出血倾向; 不能用原发病解
释的微循环障碍或休克; 广泛性的皮肤及黏膜栓塞、灶性缺血性坏死、脱落及溃疡形成, 或不明原因的肺、肾、脑等脏器功能衰竭; 疑诊DIC 的实验室标准 为: 出血时间(PT)或部
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PT> 14. 8 s,APTT> 48 s),或血小板减少(< 150×109/L), 或 24 h 之内血小板计数下降> 50×109 /L。 
     1. 1. 2 排除标准 参见文献 。①存在已知的先天性凝血功能紊乱; ②肝功有原发性损害的患者; ③使用抗凝剂, 比如治疗剂量的肝素或维生素 K 的拮抗剂; ④使用抗凝血酶或活化蛋白C 进行治疗的患者。 
      l. l. 3 分组 本研究按照D lC评分5将研究对象分为:D lC组(DIC评分≥5分,共33例)和非D lC组(D lC评分<5分,共16例)。
l 2实验方法 
       纳入患者在入选同时一次性抽取全血7 mL,2 mL送检血常规检查(包括血小板的检测); 1.8 mL送检常规凝血试验检查,包括PT、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F B); 0.36 mL用于TEG监测; 余下的样本用于D-二聚体定量的检测,利用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DIC分委会在1992年制定的显性DIC评分系统(overt-D lC score)5,结合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水平、PT和F B的结果计算出DIC评分。在患者纳入为研究对象后进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II评分)。
1.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T EG的量化指标与患者发生DIC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α=0.05。
       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 TEG)是一种用于判断凝血状态的床旁检测仪器, 它通过图像的方法观察血液凝固的动态过程和纤维蛋白形成过程的动力学变化1。由于TEG 在凝血功能监测方面的价值, 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肝移植以及体外循环中对凝血状态的监测中, 并取得了肯定的 效 果2,3。 但 在 临 床 上 用 于 弥 散 性 血 管 内 凝 血
(dissem 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诊断还没有广泛地开展, 为此, 我们使用 TEG 作为诊断D IC 的检测方法, 分析其在临床上应用的可行性,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 1 研究对象
2005 年 11 月至 2006 年 3 月收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加强医疗科(ICU )的患者, 共计 49 例。其中, 男性 32 例, 女性17 例。年龄 19~ 81 岁, 平均年龄 49. 2 岁。 
     1. 1. 1 纳入标准 凡是具有D IC 潜在危险因素 , 或有D IC 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疑诊D IC 的患者均纳入研究范围。临床表现包括严重或多发性出血倾向; 不能用原发病解
释的微循环障碍或休克; 广泛性的皮肤及黏膜栓塞、灶性缺血性坏死、脱落及溃疡形成, 或不明原因的肺、肾、脑等脏器功能衰竭; 疑诊DIC 的实验室标准 为: 出血时间(PT)或部
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PT> 14. 8 s,APTT> 48 s),或血小板减少(< 150×109/L), 或 24 h 之内血小板计数下降> 50×109 /L。 
    1. 1. 2 排除标准 参见文献 。①存在已知的先天性凝血功能紊乱; ②肝功有原发性损害的患者; ③使用抗凝剂, 比如治疗剂量的肝素或维生素 K 的拮抗剂; ④使用抗凝血酶或活化蛋白C 进行治疗的患者。
l. l. 3 分组 本研究按照D lC评分5将研究对象分为:D lC组(DIC评分≥5分,共33例)和非D lC组(D lC评分<5分,共16例)。
l 2实验方法 
       纳入患者在入选同时一次性抽取全血7 mL,2 mL送检血常规检查(包括血小板的检测); 1.8 mL送检常规凝血试验检查,包括PT、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F B); 0.36 mL用于TEG监测; 余下的样本用于D-二聚体定量的检测,利用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DIC分委会在1992年制定的显性DIC评分系统(overt-D lC score)5,结合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水平、PT和F B的结果计算出DIC评分。在患者纳入为研究对象后进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II评分)。
1.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T EG的量化指标与患者发生DIC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α=0.05。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全血TEG指标的比较
见表1。DIC组R时间、K时间值均高于非DIC组(P<O.01),而α角、MA值均低于非DIC组(P<0.01,P<0.05)。
表1两组患者的全血TEG指标

2.2 TEG指标与发生DlC的相关关系
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TEG指标(R时间,K时间,α角,MA值)与患者是否发生DIC进行了分析(表2)。由于样本例数所限,无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显示,R时间、K时间、α角、MA值这4个TEG的量化指标的P值均<0.05,说明TEG各指标与DIC的发生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R时间的OR=3.151,即R时间每增加1min,患者发生DIC的危险性增加3.151倍,OR值的95%可信区间(1.461,6.796)证实了该相关性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随着R时间的增加,发生DIC的危险性也增加。同理, K 时间的增加、α角和MA 值的减少会增加DIC 的发生机率。

 

3 讨论 
       DIC 是一种威胁患者生命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上由于广泛微血栓的形成和难以控制的出血倾向使患者病情加剧, 逐渐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6。因此, 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成为阻断D IC 恶性循环、降低危重病患者死亡率的关键。常规的凝血筛查实验, 如 PT、APTT 等只能反映出凝血的异常, 难于确诊D IC, 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原活化肽(F1+ 2片段)等一些特异性的分子标志物对DIC 有确诊价值7, 但需要特异性的试剂盒, 价格昂贵, 并且不能用于单个标本和急诊标本的检验, 难以在实际临床检验中进行普及。 
       TEG 是检测血液凝固状态的指标, 具有用血量少、操作简单、测定时间短等优点, 还可以通过图形显示的方法, 客观反映出从最初前凝血物质激活和纤维蛋白形成、通过纤维蛋白交互连接和血块凝缩、到最后血块溶解的血凝块形成的全部过程。本研究观察了其中 4 个典型的指标: R 时间, K 时间, α角和MA 值。
在 4 个指标中, 诊断DIC 敏感度最高的是R时间, 用R时间诊断D IC 漏诊率最少; 特异度最高的是 K时间和α角,使用K时间和α角诊断D IC 的误诊率最少。我们认为引起各指标之间诊断效力差距的主要原因为: ①DIC 不是单一的某种病理变化, 而是一个综合了出血、凝血、纤溶障碍为一体的复杂的综合征, 在不同阶段对各参数影响不一。②本研究样本量较小, 可能使结果产生偏倚。因此, 通过TEG来诊断DIC不应只考虑其中某一项指标, 而应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因此, 为了研究 TEG 各指标的综合效果, 我们设计了TEG 评分。结果提示当TEG 评分= 3 分时, 也就是说当4 个指标中有 3 项符合标准时, 敏感度和特异度都较高,D I>170%, 诊断效能较好。当TEG 评分= 4 分时, 也就是说TEG的 4 个量化指标全部异常时,D I反而< 170%, 我们考虑可能与样本量不足有关, 也有可能与我们所选用的 TEG 量化指标有关, 比如MA值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都不高, 有可能影响了综合的结果。因此, 有必要进行更大样本量和更深入地研究, 以获取更加准确的实验室结果。

                                                                               参 考 文 献             
1. Luddington RJ. Thrombelastography/ thromboelastometry.Clin Lab Haematol, 2005; 27(2): 81-90.
2. Craft RM , ChavezJJ, SniderCC, et al. Comparison of modified Thrombelastograph and Plateletworks whole blood assays to opticalplatelet aggregation for monitoring reversal of clopidogrelin hibition in elective surgery patients. J Lab ClinM ed, 2005; 145 (6): 309-315.
3. M iller BE, Tosone SR, Guzzetta NA, et al. Fibrinogen in children undergoing cardiac surgery: is it effective? Anesth Analg, 2004; 99(5): 1341-1346.
4. Fletcher B, Taylor Jr, Cheng2Hock Toh, et al. Towards definition,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criteria, and a scoring system for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Thromb Haemost, 2001; 86: 1327-1330. 
 5. Slofstra SH, Spek CA, Ten Cate H.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Hematol, 2003; 4(5): 295-302.
6. Ten Cate H. Trombocytopenia: one of the markers o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Pathophysiol Haemost Thromb, 2003; 33(5-6): 413-416.
7. 7M ammen E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 IC).ClinicalLaboratory Science, 2000; 13(4): 239-245.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