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严重程度判断 目前尚无满意的急性DIC严重程度的判断标准[3]。一般主要是根据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计数、症状和体征判断。轻度:纤维蛋白原>1 g?L-1,血小板>50×109/L,仅有轻度出血;中度:纤维蛋白原0.5~1.0 g?L-1,血小板20~50×109/L,有较广泛出血,皮肤黏膜栓塞或轻度脏器功能不全,低血压或早期休克表现;重度:纤维蛋白原<0.5 g?L-1,血小板<20×109/L,表现为严重出血、休克及脏器功能衰竭。 预后很差时,纤维蛋白原<80mg?L-1,血小板<50х109/L,血糖<2.8mg?L-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800mg ?L-1。<?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四、实验室检查 在急性DIC的患者有它的特点。临床上高凝状态很难确定,它的进程可快可慢,快者在临床上只见到纤溶状态,慢者可见到血液粘度增加,凝固加快,末梢血管血栓形成等。从实验检查有AT-Ⅲ,PC和PS的活性和浓度降低,FDP和FPA增加,说明血管内有血液凝固发生[4]。PT、APTT延长说明了凝血因子的消耗。FIB<1.8 g?L-1,也说明其有大量的消耗。 血小板数降低,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血液过度稀释,另一是由于DIC时的消耗,两者的重要区别是前者不伴随有FIB的降低,FDP或D-二聚体也不增加。 在临床上病人出血不止伴随严重失血性休克,实验室检查发现血小板数和FIB含量均有严重降低,即可怀疑为DIC的急性纤溶阶段,可按DIC紧急处理。过细的检查可以在以后继续进行。 五、紧急治疗 确诊为高凝状态后可进行血液稀释。输入的溶液可选择6%羟乙基淀粉(200/0.5)、右旋糖酐40、琥珀酰明胶溶液或缩合葡萄糖溶液等。如情况紧急,可静脉推注肝素5000U再静脉滴注5000U 每8h一次。如血液不再凝固,可停用肝素,改用其它的药物治疗。 DIC的危险性在于一旦发生纤溶,病人发生不可控制的出血和严重的失血性休克,可以立即致死。内科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钩端螺旋体感染,可突然发生消化道、肺、脑内出血而死亡,临床上已有报道。紧急处理包括迅速大量补充浓缩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冷沉淀、新鲜冰冻血浆。如有微血管溶血性贫血,还应输注浓缩红细胞悬液。 在此治疗基础上必须使用肝素,以低分子量肝素为好。每小时滴入500~1000U。不必测定APTT,以升高FIB浓度为准则。 如发生纤溶又难以控制,可用抗纤溶药,6-氨基己酸1g ?kg-1,或止血环酸10mg ?kg-1,每8h静脉注射一次。千万记住不可以在未用肝素的情况下单独使用抗纤溶药。 六、合并症防治 DIC最严重的合并症,莫过于因渗血不止,休克而死亡。其它见到的合并症有指(趾)端坏疽、肺内微血栓形成造成缺氧和呼吸衰竭、肾微栓形成造成无尿和肾衰、小肠微血栓形成造成小肠节段坏死。当然在其他部位的微小血管的血栓形成,可引起局灶性坏死和产生的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合并症的防治,主要是在补充凝血成分纠正止血障碍的同时,必须使用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防止有新的血栓形成。重要器官如脑和肺,要密切注意脑内发生梗塞,以及肺的栓塞。治疗过程主要是密切平衡各方面的矛盾。已存在的问题可能得到解决,而突然发生的新矛盾又可以使抢救失败。 参考文献 1. 宋善俊,王鸿利,李家增.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 2001, 第2版,199~294 2. Heesen M, Winking M, Kemkes-Mattnes B, et al. What the neurosurgeon needs to know about the coagulation system. Surg Neurol, 1997,47 (1) :32~4 3. Flecher B. The diagnosis o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血栓与止血, 2003,9(2): 51 4. Tencate H, Timmerman JJ, Levi M. The pathophysiology o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Thromb Haemost, 1999, 82 (2) : 7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