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OPCAB无需主动脉阻断和插管,避免了源于体外循环的气栓和微栓,理应减少栓塞事件的发生。但同体外循环相比,OPCAB并未降低术后中风和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中风的发生率仅在八十岁老人中下降[14]。术后中风发生率可能与血管桥近端与升主动脉吻合有关,为降低中风发生率应彻底避免主动脉处操作(如上侧壁钳、吻合等)。 7.肺功能 尽管CABG术后急性肺功能衰竭比较罕见,肺功能损害却经常发生,可导致气体交换障碍、气管拔管时间延长。胸膜切开、获取乳内动脉、放置牵开器等手术操作可引起机械性损伤。肺缺血再灌注以及体外循环炎症反应引起肺脏内膜通透性增加、实质损害、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等均可引起肺损伤。 由于避免了体外循环炎症反应的激活,OPCAB术后肺损伤理应减轻,但对于低危病人,同体外循环CABG相比,OPCAB仅使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两者对病人肺功能、氧合的影响没有差别[15]。对于术前已存在肺疾病的高危病人,OPCAB可能有益。 8.住院时间和死亡率 大样本荟萃分析显示[16],OPCAB与体外循环CABG相比手术死亡率相近、住院时间缩短。 9.桥通畅率 大样本试验显示OPCAB与体外循环CABG两者在术后血管桥的通畅率方面没有差别[15,17],仅Khan[18]报道OPCAB术后血管桥的通畅率减低。 总之,对于低危病人体外循环或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低。OPCAB对有严重合并症的高危病人、老年病人似乎更有益处。OPCAB适用于绝大部分病人,禁忌症仅包括:心室内血栓、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需合并行瓣膜置换或室壁瘤切除者。 二、OPCAB麻醉管理的相关问题 对于OPCAB,外科医生主要面临两个问题:需充分暴露靶血管并限制心脏运动;冠状动脉血流阻断时防止心肌缺血。为达此目的,必须搬动心脏,压迫心室壁,吻合时尽量采取措施保障心肌有血流灌注。麻醉医生也需密切配合,及时处理严重血流动力学紊乱、心脏泵功能改变和心肌缺血。 1.心脏操作时血流动力学改变 暴露前降支相对容易,暴露侧、后壁血管则必须翻转、提起心脏,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紊乱,如左房压增加、心输出量下降(CI<2L?min-1?m-2)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下降。不同操作可导致不同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1)当心脏被置于心尖向上的倒立位时,心房位于心室下方,血流从下向上流入心室,左、右心房的充盈压将明显高于左、右心室的舒张末压,心房体积将增大50%并超过心室。 (2)心脏固定器的使用将限制局部心脏运动,减少心室容积。由于心室前壁和侧壁要比后壁和室间壁的收缩、舒张幅度大,当前、侧壁受压(如吻合回旋支动脉)时将产生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 (3)心脏倒立位时,房室沟发生折叠使二、三尖瓣瓣环扭曲、折叠,产生大量返流。房室环扭曲还可产生功能性狭窄,如瓣膜原本存在病变则更严重。当心脏从心包中牵出时,主动脉瓣也可发生返流。 (4)外科医生通常会在心包后壁缝几针牵引线,套导尿管或垫纱布,利用杠杆原理将心脏从心包牵出又不明显压迫心脏,虽如此仍将使左室每博量降低12%-23%,左房充盈压增加10%-5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