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 年 10 月,中国结束了 13 亿人口没有献血法的历史。卫生部 2000 年为 此制定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从 1998 年到 2005 年 7 年间,我国无偿献血率从 22%上升至 95.6%,自愿无偿献血率从 5.5%上升至 84.8%,血液安全显著提高,实现了我国输血史上的世纪跨越。 但是,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临床输血上还有很大差距:1)我国尚未消灭有偿献血和职业卖血现象;2)美国因输血传播的 HIV 至 2003 年已降至1/800,000,而我国 HIV 感染途径中经采供血传播 HIV 者仍高达 5.1%,联合国估 计,2005 年底我国经采供血感染 HIV 者达 5.5 万人,血相关的诉讼时有发生;3) 由于自愿无偿献血比例上升,我国一些大城市每年 7~8 月(酷暑)和 12 月到来年 2 月(严冬)会发生季节性“血荒”,而冬季往往是手术的高峰;4)我国 13亿人口,年用血量 1000 多万单位,仅为美国临床用血量的 1/29,这说明许多病 人仍忍受着贫血之苦[1] 。为了巩固已取得的成绩,克服现存的差距,最重要的 措施之一就是积极广泛地开展血液保护(blood conservation)。 一、坚持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输血 血液保护的目的就是少出血、少输血、不输血和自体输血,预防血液传播性 疾病和输血不良反应,防止因大量输血引发的免疫抑制,术后感染增加和癌症转移等并发症。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1996 年制定了输血指南,在 2006 年相隔 10 年之后 ASA 进行了修改,专家们和 ASA 成员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再次确认当 Hb<6g/dL 应当输用红细胞,当 Hb>10g/dL 一般无需输用[2],其口气更加 肯定。而对 Hb 在 6g/dL~10g/dL 之间未做专门表述。我国 2000 年制定的《临床 输血技术规范》,是中国的第一部输血指南,它的输血指征为 Hb<70g/L。事实证明限制性输血优于开放性输血,有利于保护病人血液,有利于节约用血,据成 都德瑞心血管医院统计,由于严格掌握输血指征(Hb<80g/L),将心脏手术的不输血率从 2005 年的 3%提高到 2006 年的 55% [3]。为了减少不必要输血,严格 执行输血指征(transfusion trigger),我们应当 配备床旁 Hct/Hb 监测仪。术中和 术后床旁监测(point of care samplings)可以更好掌控失血情况。只要病人血压,氧饱和度、心率、心电图好,尿量好,末梢温暖,说明生命器官灌注和氧合充分, Hb 水平在 7g/dL~8g/dL 是完全可以被病人耐受的[4]。二、重视容量治疗和血液稀释,构筑减少失血的防线要保证病人的 Hb 水平即使达到 7g/L 或 8g/L 仍然是安全的,关键要有足够的有效循环血容量,即足够的前负荷。前负荷 80%在小静脉(容量血管)内,20% 在小动脉(阻力血管)内。手术病人术前往往存在容量丢失和不足,而术中、术 后更会丢失容量,因此病人容量储备是维护循环的前提,树立容量第一的观点可 以降低术中风险。血液稀释是容量治疗的延伸,对大手术而言,麻醉下对病人采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或高容血液稀释,使病人术中出血为“贫血”之血,减少体 内全血的丢失,可做到开源节流,维护循环功能,而血液稀释本身可以改善循环, 增加组织氧供和氧合。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0~2004 年发表有关血液稀释论文 53 篇,专家们不仅关注血液保护和节约用血,而且对血液稀释的优缺点,对循环系统,凝血系统,免疫系统和重要器官的影响都做了有益的研究[5] 容量治疗/血液稀释是血液保护的重要措施,临床常用的有晶体液和胶体液两种.。晶体液主要是补充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晶体液过量会加重组织水肿。 胶体液主要是补充失血量,尤其是中分子的羟乙基淀粉贺斯或万汶,它们分子量大,在血管内停留时间长,是血液保护的第一道防线。容量治疗/血液稀释的晶 胶比例一般为 1:1 或 1:2,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还可加大胶体比例,小儿甚 至全用胶体液预充。血液稀释/容量治疗时同样应当监测 Hb/Hct,防止过度稀释 血液。 三、加强血液保护,减少同种输血 围术期血液保护的措施很多,术中应采取一种以上的方法综合应用。现已证明除合理血液稀释外,切实有效的措施还有:1)术前注用红细胞生成素(EPO) 或维生素 K;2)术前自身储血;3)术中、术后血液回收;4)微创外科手术(如 腔镜手术);5)麻醉控制性降压;6)抗纤溶药的预防性应用(6 氨基已酸、凝 血酶及抑肽酶);7)去白细胞滤器;8)动脉内球囊阻断术;9)局部止血药(纤 维蛋白胶及血小板胶);10)重组Ⅶ激活物(rFⅦa)等。 我们希望许多重大手术(如肝移植术)都能在术中采用血液回收机,以便及时将病人失掉的血液还给病人,减少不必要的失血和输血。为了减少术中失血,麻醉医师应当发挥麻醉控制性降压的作用,并应用好各种药物如促红细胞生成素,抗纤溶药,凝血酶原复合物和纤维蛋白原等。对大出血和大量输血的病人, 要防止稀释性凝血病(Coagulopathy)。在治疗稀释性凝血病的过程中,Hct 下降 会增加出血危险,尤其是有血小板减少症时,因此不要推迟红细胞的输注。在凝 血因子缺乏前会发生血小板缺乏,应当先输用血小板治疗,1 个单位血小板可增加血小板 7500~10000/mm3。当前输注血小板的问题是它不能冰冻保存,在常温下容易受到细菌污染,(输注血小板的感染率为 1/120000)。对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有明显异常或对血小板治疗无反应者应给予新鲜冰冻血 浆(FFP)。由于 FFP 含有抗白细胞抗体,给予 FFP 可产生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 伤,它是目前输血相关死亡率的主要因素。发生稀释性凝血病时第一个下降的凝 血因子是纤维蛋白原。大出血时仅输注 FFP 不能提供所需之纤维蛋白原,应当 输用纤维蛋白原。重组的Ⅶ激活因子(rⅦa,诺七)与组织因子(TF)相互作用能直接激活凝血,产生大量的凝血酶。因为 TF 全部表达在破损血管的内皮层,促凝作用不会影响全身循环。因此在严重稀释性凝血病中,应早期给予 rⅦa [6]。 今后十年血液保护可能使用的新技术或药品有:1)人工氧载体(无基质 Hb 溶液、全氟碳乳剂)2)红细胞干粉(干血):)血小板冷冻保存;4)重组血小 板生成素(rh TPO);5)变换血型(如,把 B 型血变为 O 型血)6)扩大介入治疗手术范围或杂交手术;7)计算机辅助手术;8)肝素代用品或鱼精蛋白代用品(溴化二甲胺);9)自组装凝胶(纳米级丝带):使用一种由蛋白质分子进行纳米级自组装生成的具有止血作用、能生物降解的凝胶等;10)肿瘤手术野回收血 杀灭肿瘤细胞后回输技术。 结语 尽管我国在世纪之交于血液保护上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但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随着我国外科事业的发展和治疗范围的扩大,老年肿瘤手 术和器官移植手术明显增多,用血量逐年上升。但血液毕竟是特殊的“药品”,不是“补品”,而且还必须从人身上抽取,因此我们仍面临血液传播性疾病和血 源短缺的威胁,血液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当前我们最主要的工作是转变旧的输 血观念,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开展床旁检测 Hct/Hb,开展容量治疗和血液回收 技术,做到科学用血,把血制品留给最需要的病人。总之,无血手术(bloodlesssurgery)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目前美国无血手术医院已达 16%,我们应该急起直追,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