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主题内容 > 疼痛镇痛 > 疼痛治疗

透明质酸酶和曲安奈德局部用药对软组织损伤性粘连的影响

时间:2010-08-23 14:34:43  来源:  作者:
       材料与方法
       模型建立和分组:选用普通级SD纯种雄性大白鼠90只,采用改良Rothkopf和Peterson实验性损伤法建立软组织损伤性粘连模型。术后7天,从制成模型的87只大鼠随机分出7只,为治疗前组(F组),其余8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6只。A组不作任何处理; B组为对照组,注射利多卡因1mg;C组注射利多卡因1mg+TA 0.2mg;D组注射利多卡因1mg+ HAas 15 IU;E组注射利多卡因1mg+ HAas 15 IU +TA 0.2mg。除F组外,每组均治疗一次,给药体积均以生理盐水稀释或交互稀释为0.2ml,每组再按处死时间(术后14d、21d)随机分为治疗后1周、2周两个亚组,每亚组8只动物。治疗方法:动物用乙醚麻醉,碘伏消毒右后肢模型部位,用4号针头刺入皮肤直达跟腱,局部浸润注射0.2毫升治疗液。按治疗后不同观察时间处死相应亚组动物,取右下肢损伤区标本进行不同的观察和检测。(1)大体观察:以肉眼观察术后肌腱粘连情况。(2)光镜观察: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肌腱粘连的组织学改变。 (3)成纤维细胞计数比较:用计算机图像分析处理系统对成纤维细胞进行计数。 (4)电镜观察:透射电镜观察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所得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取a=0.05作为检验水准。
       结果
       (1)大体观察 
       F组术后7d时腱周有膜状或片状粘连。A、B、D两组均在术后14d时腱周有较多肉芽组织,结构疏松,与肌腱粘连,21d时肌腱与周围致密粘连C组术后14d、21d腱周有膜状或片状粘连。E组术后14d时腱周仅有丝状粘连, 21d时腱周仅部分标本有细丝状粘连。
       (2)光镜观察
       F组术后7d时跟腱外周成纤维细胞开始增生并分泌胶原纤维,腱周间隙完整。A、B、D组术后14d时跟腱外周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明显,腱周间隙不明显;21d时跟腱外周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明显,部分腱周间隙不存在。E组术后14d、21d时跟腱外周成纤维细胞数及胶原纤维量明显减少,腱周间隙完整。C组术后14d、21d时跟腱外周成纤维细胞数及胶原纤维量同期比较均多于E组,但较A、B、D组明显减少,腱周间隙存在。
       肌腱粘连范围
       在术后14d和21d时,A、B、D组组间粘连范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D组粘连范围明显大于E组(P<0.05);术后14d时C组分别与A、B、E组粘连范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小于D组 (P<0.05);术后21d时C组粘连范围大于E组(P<0.05),但小于A、B、D组(P<0.05)。

       术后14d时,A、B、D组粘连范围均大于F组 (P<0.05), C、E组粘连范围与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d时,A、B、D组粘连范围大于F组(P<0.05),E组粘连范围小于F组(P<0.05),C组粘连范围与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成纤维细胞计数
       在术后14d和21d时,A、B、D组组间成纤维细胞计数比较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D组成纤维细胞数明显多于E组(P<0.05);术后14d时C组成纤维细胞计数分别与A、B、E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少于D组 (P<0.05); 术后21d时C组成纤维细胞计数多于E组(P<0.05),但少于A、B、D组(P<0.05)。
       术后14d时,A、B、D组成纤维细胞计数明显多于F组 (P<0.05), C、E组成纤维细胞计数与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21d时,A、B、D组成纤维细胞计数多于F组,E组成纤维细胞计数少于F组(P<0.05),C组成纤维细胞计数与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肌腱粘连范围评分与成纤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分析
       局部未用药的肌腱周围成纤维细胞计数与同期该肌腱粘连范围评分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呈直线正相关(r=0.681)。
       (5)电镜观察
       A 、B、D组成纤维细胞多为高活跃状态,细胞体积大、胞浆多、细胞器发达,可见大量增生扩张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胶原纤维量多、排列紊乱。 C组成纤维细胞处于相对低活跃状态,细胞器不发达,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较少,胶原纤维量少。E组成纤维细胞处于低活跃状态,细胞器不发达,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稀少,胶原纤维量较少。
       结论
       (1)采用改良Rothkopf和Peterson实验性损伤法可建立软组织损伤性粘连模型,符合软组织损伤修复的病理过程,与粘连形成过程一致。
       (2)肌腱粘连范围评分与成纤维细胞数量呈直线正相关。
       (3)TA通过抑制腱周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干扰胶原纤维的合成、并对已形成的胶原纤维进行降解,可起到抗粘连的作用。
       (4)75 IU.ml–1透明质酸酶对软组织损伤性粘连无明显作用。
       (5)透明质酸酶能使注入组织中的曲安奈德容易扩散吸收,进而提高了曲安奈德的抗粘连效果。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