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就诊时很多的患者已届晚期。因此,手术切除率较低,预后差。疼痛是晚期胰腺癌最常见和严重的临床症状,多数患者的疼痛是由于癌肿侵犯内脏神经在内的腹腔神经丛所致,引起腹部及背腰部极其剧烈的疼痛,痛不欲生,严重影响患者饮食及睡眠,加速体质消耗,造成一系列不良预后。中晚期胰腺癌或其他上腹部晚期肿瘤引起上腹部及背部剧烈的、顽固性疼痛,研究胰腺癌侵犯腹腔神经丛引起的神经性剧痛机制,以及寻找治疗这种严重症状的有效方法,是晚期胰腺癌治疗上十分迫切的要求,本文对此做一综述。 一、胰腺癌神经性疼痛机制 对于胰腺癌引起的神经性疼痛的机制目前不甚清楚。一般认为胰腺癌患者术前出现背部疼痛属于不良的晚期症状,常提示是由于肿瘤超过胰腺的界限,直接浸润到腹膜后或压迫内脏神经,刺激外周疼痛受体或损伤附近的神经纤维;或胰内癌组织浸润神经周围间隙,导致周围神经水肿,从而出现烧灼感及某些感觉迟钝和感觉异常等表现。对于晚期胰腺癌所致的神经性疼痛的机制,有报道与以下3个因素有: 1.经生长因子趋化 研究表明,当神经生长因子(NGF)过度表达时,动物对伤害性刺激的预值降低,出现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抗NGF 的抗血清和TrKA2IgGg 融合蛋白可减轻炎症性疼痛和神经源性疼痛。 2.肿瘤坏死因子2α诱导凋亡 肿瘤坏死因子2α(TNF2α)及其他细胞因子可以造成神经元细胞的损伤并介导神经细胞的死亡。基于TNF2α与炎症及神经源性疼痛的产生有关。 3.钠通道异常放电 钠通道是第一个从分子水平确认的离子通道。疼痛的传导,依赖神经元上电压门控性钠通道产生动作电位。在神经损伤和炎症时,TTX不敏感的Na+通道mR2NA表达上调,在周围神经形成的神经瘤末端及细胞体中表达增加,轴突损伤区钠通道异位堆积,钠通道的异常增加可导致异常的、反复的电活动,钠电流也增强。前列腺素E2、神经生长因子和52羟色胺(52HT)等都可以增加TTX不敏感Na+的电流,缓激肽作用于Na+通道,增加伤害性传入的敏感性。 二、腹腔神经丛的解剖 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快速发展,国内外运用CT 或内镜导引行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上腹部中晚期肿瘤的顽固性疼痛越来越多,且疗效显著、持久和安全,并发症少。但阻滞治疗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在于对腹腔神经丛的位置、大小和形态能否正确确认和清楚显示。 腹腔神经丛又称腹腔自主神经丛,是内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在到达所支配的脏器前相互交织而成网状结构,它是人体内最大的自主神经丛,位于T12至L1水平,在腹主动脉上前方或前侧方,围绕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根部,丛内主要含有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和主动脉肾神经节等。腹腔神经节是腹腔神经丛内主要神经节,腹腔神经节薄片型、结节型、长条型、半月型。腹腔神经丛及丛内神经节发出的分支形成许多副丛,这些副丛伴随血管支配相应的脏器的功能,如肝脏、胰腺、胃、肾及肠系膜等,其发出的神经纤维不仅调节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同时与腹部的痛觉有关。 三、胰腺癌疼痛的处理 研究胰腺癌引起神经性疼痛的机制,根据病理机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是治疗胰腺癌神经性疼痛的根本。各种钠通道阻滞剂,主要包括局部麻醉药、抗抑郁药、抗惊厥药及抗心律失常药等在疼痛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应用包括2,22二氟脱氧胞嘧啶核苷、52氟尿嘧等药物,或放射化疗、单纯放射等适当的姑息治疗,能使部分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改善。 1.阻滞钠通道镇痛 2.药物止痛 药物止痛是通过作用于神经系统,使疼痛感受丧失,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疼痛的作用,而不能去除引起疼痛的原因。在不能切除的胰腺癌早期,可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口服或注射麻醉止痛药。依WHO 推荐的三步阶梯方案,分阶段使用从弱到强的阿片类止痛药。然而随着疾病的进展,单独使用阿片类止痛药是不够的。抗抑郁药、抗惊厥药、类固醇激素、降钙素、氯胺酮、抗胆碱药物。 3.硬脊膜外腔椎管注药 硬脊膜外腔椎管注药在疼痛经WHO三阶梯法得不到充分镇痛效果,阿片类镇痛法副作用严重时采用。一般来说,内脏痛选用神经破坏、内脏神经阻滞、肠系膜下神经丛阻滞。硬膜外注入乙醇之前,先注入局麻药确认其镇痛效果。在麻醉药物选择上,应选用阿片类镇痛药,并注入可乐定(clonidin)、氯胺酮,可增强镇痛效果,减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