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PG广泛存在于人体和哺乳类动物的组织与体液中,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研究表明,人体内至少存在两种COX的异构体[34],即环氧化酶-1(COX-1)和环氧化酶-2(COX-2),它们存在的部位不同,生物功能也不同[4]。 COX-1存在于正常组织中,在生理刺激下可刺激花生四烯酸产生血栓素A、前列腺素E2(PGE2)和前列环素I2(PGI2),起到保护胃肠道、肾脏、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因此也称为结构酶。COX-2则是一种由细胞因子诱导而产生的COX,在炎性刺激下生成,它介导花生四烯酸转化产生的PGE2和PGI2是原炎性前列腺素,具有很强的致炎、致痛作用。COX-2对正常的生理刺激无反应,因此也称为诱导酶。对COX-2的抑制作用是NSAIDs类药物解热、镇痛、抗炎等功效的药理学基础。NSAIDs是一类化学结构类型广泛,品种多,应用广的药物,通过抑制脊髓和外周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来减少外科创伤后的痛觉过敏反应,发挥镇痛作用。其中氟比洛芬是一种消炎镇痛作用强,副作用比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少的药物。 1.2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的药理 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由脂微球(Lipid microsphere,LM)和其所包裹的氟比洛芬酯组成。LM是将药物溶于脂肪油中经乳磷脂乳化分散于水相后制成的脂质乳剂,是一种以脂肪油为软基质而被磷脂膜包封的微粒体分散系,平均粒径200nm。LM对其所包裹的药物的药效主要有3个方面的作用效应:1)靶向性,使包裹的药物选择性地在炎症部位聚集,从而增强药效。2)控制包裹药物的释放,使药效持续时间更长。3)易于跨越细胞膜,从而促进包裹药物的吸收,进一步缩短起效时间。氟比洛芬酯制成LM制剂静脉给药,可具有靶向治疗作用,药物选择性到达炎症部位,随后被PG合成细胞,如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摄取,抑制PG的合成,起效迅速而且不易引起胃粘膜损伤等不良反应。 用14C标记测定发现,氟比洛芬酯脂微球静脉给药后,LM与血浆蛋白结合,微球中的大部分药物从微球向血中移行,被血中酯酶迅速水解,成为其活性代谢物氟比洛芬。在大鼠、猴和健康受试者中均发现,静脉注射本试剂后5分钟血中即不见原形药物,只剩下活性药物氟比洛芬,而LM则迅速从血中消失,消除半衰期约为12分钟[5]。健康受试者静注氟比洛芬酯脂微球制剂5ml后5-10min,血药浓度即达峰值,药物消除半衰期约为5.8h。48h内药物累积排泄量约为给药剂量的85%。每间隔12h连续给药5次后,48h内尿中药物累积排泄率达到近85%,未发现药物在体内蓄积[6]。研究还发现,该制剂无呼吸抑制等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没有依赖性,不影响处于麻醉状态的患者的苏醒。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作用迅速、有效、安全、方便,可望广泛用于临床。 2.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在围术期的应用 2.1围术期镇痛的必要性 围术期是指术前、术中及术后期,其中术后期是患者承受疼痛的主要时期。然而,传统上医务人员往往认为手术后的疼痛在所难免,故没有对术后镇痛给予足够的重视。调查发现,手术后约30%-75%的患者有明显疼痛,其中49%为中度疼痛,23%为重度疼痛,8%为极重度疼痛。现有的研究表明,术后疼痛不仅给患者身体和精神上带来痛苦,而且提高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延长了恢复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