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主题内容 > 疼痛镇痛 > 镇痛与镇静
1、第一产程分娩疼痛: 疼痛主要为宫缩时对子宫下段和宫颈扩张、牵扯的结果,而宫缩时子宫肌层缺血,也可能与宫缩痛有关。第一产程的分娩痛也牵涉至相 应的脊神经节段所支配的皮区,潜伏期感到T11和T12皮区的疼痛和不适。随着产程进展到活跃期,宫缩增强,T11和T12皮区疼痛加重, 呈锐痛或痉挛性疼痛,且扩散至相临的脊神经(T10和L1)皮区。其疼痛不是牵涉至整个皮区,而是在一根或几根脊神经皮区更剧烈。 此期主要疼痛部位在下腹部,腰背及骶部。胎儿位置异常或骶骨外形变异可导致最低位的腰骶部疼痛。疼痛最为剧烈往往发生在宫颈扩 张到7-8cm时。 2、第二产程分娩疼痛: 宫口开全后,除了子宫体的收缩和子宫下段的扩张引起相应皮区的疼痛外,先露部对盆腔组织结构的压迫以及对骨盆出口及会阴的 扩张成为疼痛的主要原因。与躯体表面部位疼痛一样,会阴痛为锐痛,且定位准确,主要局限在阴部神经支配的区域,可通过阴部 神经阻滞消除大部分疼痛。部分孕妇出现股部,较少见腿部的疼痛、烧灼感和痉挛性不适。 关于分娩疼痛治疗方法的选择,应尽可能避免对胎儿的影响并不影响产程,理想的分娩镇痛必须具备下列要求: 1、对母婴无影响; 2、易于给药,起效快,作用可靠,满足整个产程镇痛的要求; 3、避免运动神经阻滞,不影响宫缩和产程; 4、产妇保持清醒,配合助产师完成分娩; 5、必要时可满足手术的需要,达到理想的麻醉; 常用的方法: 一、区域阻滞镇痛或麻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区域阻滞镇痛或麻醉应用于分娩镇痛。 最常用的方法有: ①连续腰部硬膜外阻滞; ②蛛网膜下腔阻滞(鞍麻); ③宫颈旁或阴部神经阻滞; ④连续骶管阻滞。 主要在于它具备以下优点: ①与其他方法相比,效果确切; ②无麻醉时误吸的危险; ③可以消除或明显降低分娩痛反射对机体的影响; ④应用低浓度局麻药即可以阻滞伤害的感觉纤维,而不影响躯体运动纤维; ⑤方法运用正确则并发症少,对母婴无明显抑制; ⑥对产程 无明显影响; ⑦连续硬膜外阻滞可用于分娩镇痛,需要时可及时改为剖宫产手术的麻醉; ⑧产妇在分娩时可保持清醒状态,能够体验到 积极参与分娩并与婴儿即刻接触的快乐感。 与之相反,此类方法的缺点和局限性为: ①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熟练的操作技术方能完成; ②可以引起过早的会阴肌肉松弛而干扰胎儿内旋转机制,增加枕后位和枕横位的发生率; ③会阴镇痛可影响屏气反射,可能延长第二产程 或需要产钳助产。 在实施区域阻滞和麻醉时,麻醉医师必须做到: ①对产妇的疼痛产生机制和麻醉药理学有全面的了解,必须具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和丰富的 临床经验; ②了解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的预防和抢救措施; ③操作前必须确保通畅的静脉液路和完善的抢救设备; ④应用前需取得产妇同意,否则无特殊情况不可擅自应用; ⑤有禁忌证时绝对不用; ⑥实施镇痛期间必须连续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和/或血氧饱和度。 1 连续硬膜外阻滞 20年来硬膜外阻滞是用于分娩镇痛最常用的方法,在英、美等国家大多数产妇选择连续硬膜外阻滞镇痛,其疼痛缓解的有效率可达到 85%-95%。 此方法的优点主要是: 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间隙联合阻滞技术(CSE)近年来已逐渐普及,阻滞方法是采用特制穿刺针穿刺硬膜外成功后,经硬膜外针送人特 制细腰穿针于蛛网膜下腔,给药后拔出腰穿针,置入硬膜外导管,按硬膜外给药方法分次或连续注药。 此方法的优点是镇痛起效快,作用时间长,对运动神经阻滞轻微,局麻药用量少,而且一旦需紧急剖宫产时,硬膜外管可以留置作麻醉使用。 缺点是潜在的失败率,偶有高平面感觉改变和短暂呼吸抑制。术后头痛的发生率很低。 CSE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如对产程的影响,器械助产以及剖宫产的发生率、硬膜外镇痛药的剂量、浓度、应用时间等对产程的影 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3 宫颈旁及阴部神经阻滞 此方法操作简单,常用于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以缓解宫缩痛,术者以示指和中指并拢伸入阴道触及宫颈,用22G穿刺针沿手指引导方 向进入,稍越过指尖在子宫穹窿相当于4点和8点位置穿刺,抽吸无回血,注入0.25%布比卡因8-10 ml,或1%普鲁卡因、1%利多 卡因同等剂量,总量以不超过20ml为宜。为确保安全,常于阻滞一侧后观察胎心10 min,无不良反应再阻滞另一侧,以免引起胎儿 心动过缓或宫内窒息。阻滞后疼痛可以缓解数小时。对早产儿、胎儿宫内窘迫、胎盘功能不全者禁用。 经阴道的阴部神经阻滞术:操作时术者以示指和中指并拢进入阴道,触摸到坐骨棘,穿刺针沿手指引导方向进人,在坐骨棘尖端内侧 方刺入,触及骶棘韧带时会产生阻力感,回吸无血可注入局麻药,剂量约为10ml。阴部神经阻滞范围小,常需辅助阴阜和大阴唇前部 的局部浸润以增强止痛效果。 4 连续骶管阻滞与麻醉 此方法是硬膜外阻滞的另一种形式,可以较好地缓解分娩痛。用18G长7 cm细空心针骶管穿刺,置人硬 膜外导管,使管的尖端抵达骶1-腰5(约8~10cm)椎间。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早期注入低浓度局麻药而产生止痛作用。胎先露旋转后 或第二产程注入高浓度局麻药,使运动神经阻滞导致会阴松弛以及胸l0-12节段和腰神经节段的不同程度阻滞。此方法主要用于消 除会阴疼痛。 二、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 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是一种非药理学技术,目前国内仅有少量的临床试验。第一对电极通常置于胸10-腰1脊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 其中一对电极置于脊柱中线旁。第二对电极置于骶2-4脊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两侧。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采用疏密波(D.D波) 变频穴位电刺激用于分娩镇痛,选穴分别是一对电极置于两侧的合谷穴,另一对电极置于脊柱正中线的至阳穴(T7-8棘突间)和脊中穴 (T11-12间)。刺激强度合谷穴一般为8-12mA;背部穴位为15-25mA。以产妇能耐受最大强度为宜。结果表明:HANS组较对照组VAS评分 降低了33%。另外HANS若复合PCEA,分娩镇痛效果明显增强与单用PCEA相比,局麻药的用量减少38%,PCEA需求次数降低41%。(PCEA配方 及用法同前述),这些方法仍有待于深入研究。 三、吸入麻醉镇痛法 在宫缩阵发期吸入低浓度挥发性气体麻醉药,可减轻宫缩痛,但必须避免产妇意识消失或麻醉过深而抑制呼吸和宫缩。氧化亚氮 (N2O,笑气)镇痛作用强而镇静作用弱,短暂吸入不抑制胎儿和宫缩。产妇保持清醒,吸入30-50秒即能产生有效镇痛,它适用于第一产 程和第二产程。一般由产妇自持麻醉面罩置于口鼻部,在宫缩前20-25秒吸入50%笑气和50%氧,于深呼吸三次后即改为30%笑气和 70%氧吸入,待产痛消失即移开面罩[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