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临床监测的目的是为迅速诊断疾病和了解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进行处理,并对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包括术后病情评估系统,各脏器功能监护和感染监测等等。血流动力学监测是外科患者监测的基本内容,血流动力学包括宏循环和微循环。前者指心脏泵血、血管舒缩、血液在动静脉中输送,后者指各组织内毛细血管血流状态。除了传统的心电图、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肺动脉压等监测项目,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大量新技术被用于外科危重症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监测。以下结合我科实际,简要介绍该领域的若干相关进展,以期能使广大同行有所裨益。 1. PiCCO plus 容量监测宏循环变化 PiCCO技术是经肺温度稀释法(ST)与动脉搏动曲线分析技术相结合的监测方法。采用成熟的热稀释法测量单次CO,并通过分析动脉压力波型曲线下面积与CO存在的一定关系,获取连续心输出量(PCCO)。与传统热稀释导管不同之处为PiCCO从中心静脉导管注射室温水或冰水,在大动脉(通常是主动脉)内测量温度-时间变化曲线,因而可测量全心的相关参数,而不仅以右心代表全心。且由于同时测量动脉压和CO,则可连续反映血管阻力的变化(SVR)。 根据温度稀释法可受肺间质液体量(即血管外肺水,EVLW)影响的特点(染料稀释法则无此特点),早期PiCCO技术采用双指示剂法(温度和染料,TD)测量全心舒张末容积(GEDV)、EVLW等一系列参数,通过收集大量临床数据,总结出经验公式ITBVST=a×GEDV+b。其中ITBVST为经肺温度稀释法所测之胸腔内血容积(ITBV),a与b为从温度染料双指示剂测定EVLW(EVLWTD)和GEDV的回归分析中所推导出的系数。现发展为只需用温度进行测量即可得到此类参数,谓之单指示剂法。若同时输入PaO2则可计算氧输送、氧消耗、氧摄取率等氧供需平衡指标。2004年Ruperez等在证明PiCCO技术测量心输出量(CO)与肺动脉热稀释技术有良好相关性。 Della Rocca等在肺移植手术使用PiCCO技术,结果表明与传统Swan-Ganz导管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可充分评估患者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从而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更有利的证据。Sak-ka等认为,PiCCO技术创伤小,获得的心脏前负荷、肺水容量等指标更可靠,且该技术很少受呼吸的影响,临床应用更为稳定和准确。但是Kuntscher认为由PiCCO技术所获得的ITBV不宜指导危重烧伤患者复苏中的容量治疗;EVLW亦不适合于诊断与指导治疗。 PiCCO技术测量参数较多,可相对全面的反映宏循环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心脏舒缩功能的变化。包括:(1)心排血量/心排血指数(CO/CI):注一次冰水就可以显示出两者的精确数值;而且,以后不需要注射冰水就可以连续显示。有资料介绍其变异度只有3.58%,优于其它连续心排血量测定方法。(2)心脏舒张末总容积量(global end diastolic volume,GEDV),该参数是目前最能精确反映心脏前负荷的指标,它优于一般使用的中心静脉压(CVP)和肺毛细血管嵌入压(PCWP),可以不受呼吸和心脏功能的影响,真正反映心脏的前负荷数值。(3)胸腔内总血容量(ITBV):可以精确反映患者的血容量情况,指导临床输液治疗。(4)血管外肺水(EVLW):它是目前为止监测肺水肿最具特异性的量化指标。(5)其它指标:血压(BP)、心率(HR)、每搏输出量(SV)、体循环阻力(SVR)、心功能指数(CFI)、心肌收缩指数(dmax/dt)。 这些变量联合起来,将为临床医生展示目前为止最完整的宏循环血流动力学状态图,有文献报道,ICU患者在EVLW指导下进行液体治疗能缩短机械通气及住ICU的时间。我科将PiCCO用于多例诊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并伴有液体容量失衡的患者,观察到该技术在评价ARDS治疗效果方面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