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 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是以目标内电阻抗的分布或变化为成像对象的一种新型成像技术。既往研究表明某些人体组织的生理功能变化(充血和放电等)或病理改变(如癌变等)的信息会在EIT图像中体现出来[9]。 对生物体来说,由于细胞种类、排列的疏密、细胞间质及细胞膜通透性的有同,不同组织、甚至于同种组织的不同方向及状态所表现出的阻抗特性都不可能不同;另一方面由于组织的生理或病理改变必然会影响到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细胞间质的电解浓度等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其组织的频率特性能[10]。阻抗成像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被成像目标周围的电极注入交变电流,并同步测量边界上的电压、采用多驱动电极和测量电极结构实现四电极阻抗测量,利用图像重构法对相敏调技术得到的变换阻抗数据进行重构,形成阻抗断层图像。 静态EIT以测量对象内部电阻率的绝对分布为成像目标,通过对测量目标外加驱动电压或电流测量其边界电压或电流,以估计目标内部电阻率分布的绝对值。动态EIT技术以测量对象内部电阻率分布在时间上的变化作为求解目标,通过对测量目标外加驱动电压或电流,测量其边界电压或电流分布,以估计目标内部电阻率分布的变化。 由于胸腔内电阻抗波形的不同,胸腔内大血管表面及血流量的改变可实时准确的评估[11]。通过电阻抗断层成像重建二维构想,可监测心肺功能,诊断肺水肿、肺病栓塞,对内出血及胸腔内肿瘤做出早期判断[12]。而三维构想的重建,对心肺内血流量的变化及器官的定位在临床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13]。 EIT具有功能成像的性质,该技术对人体无创无害,系统结构简单,测量简便造价低,在对病人长期的图像监护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这些是目前多数临床成像手段难以做到的。同时该技术造价低、费用低的特点也非常适合进行广泛的医疗普查。虽然目前其图像分辨不能与CT等成像技术相比,但仍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新型成像技术,是对目前医学成像手段的有力补充。<?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参考文献 1. Sremak BB.Problem in respiratory.1989;2:274-6. 2. Shoemaker WC,et al.Chest,1988;94:1176-9. 3. 王祥瑞等,临床麻醉学杂志,1993,9(5):240-3. 4. Zhllner JL,et al.J Surg Res,1990:48:454-9. 5. 王祥瑞等,中华麻醉学杂志。1991,11(6):325-7. 6. 孙大金等,中华麻醉学杂志。1992,12(6). 7. 陈琦等,中华麻醉学杂志。2001,21(11):649-52. 8. 王祥瑞等,心功能杂志。1992,4:234-6. 9. Holder DS.Clin Phys Physiol Meas,1989;10:267-74. 10. Mcadams ET,et al.Physiol Meas,1995;16(Supple A):A1-A13. 11. Hoetink AE,et al.IEEE Trans Med Imaging.2002 Jun;21(6):653-61. 12. Mueller JL, et al.IEEE Trans Med Imaging.2002 Jun;21(6):555-9. 13. Newell JC, et al.Physiol Meas,2002;Feb;23(1):203-9.
王祥瑞,男,44岁,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外科ICU主住,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针刺镇痛与麻醉分会理事、上海生物电阻抗学会委员兼秘书、上海医学会麻醉学会委员,中华医学杂志审稿专家,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已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综述50余篇,主编“围手术其呼吸治疗学”一本,参加编写麻醉学,危重病人治疗专著五本。 李雯,女,30岁,2003年获麻醉学硕士学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发表论文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