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结 果 1 死亡率 对照组伤后24h内死亡率高达50%,死亡时间分别集中于伤后10~16h(死亡率3/8=37.5%)及伤后16~20h(死亡率1/8=12.5%);标准组伤后24h内死亡率为16.7%,死亡时间仅在伤后20~24h;而改良组伤后24h内死亡率为0,实验动物全部存活。 2 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两种复苏方案对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影响不一致。标准组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全血高切(200s-1)黏度不能改善,而且两种复苏方案对血液流变学全血低切(3s-1)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等的影响差异都有显著不同,改良组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更有优势(表1)。 讨 论 血液流变学变化是反映血液在微循环内通过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实验结果显示,两种复苏方案都有效降低了全血短黏度,降低了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比容;但两种复苏方案对血浆黏度影响不大,表明全血黏度的变化在于血细胞特性的改变。 红细胞比容是影响血液黏度的重要因素。黏度随红细胞比容增加呈指数增长。高切变率下的全血还原黏度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下降,低切变率下的全血还原黏度增加,红细胞的聚集程度增加。两种复苏方案均可降低浸泡后导致的红细胞比容升高,而且两种复苏方案之间在降低红细胞比容方面没有明显差异,这就提示:改良方案复苏后,血液流变学特性改善明显优于标准组的原因必定在于血液内红细胞本身特性的改善。 正常时红细胞由于其结构上的特点,决定了它很容易变形,且红细胞内黏度对其变形能力影响不大;当缺氧、酸中毒时,血红蛋白特性改变,则内黏度呈指数增高,这时内黏度增高成为影响红细胞变形性的决定因素。由于缺氧尚可致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减少,使其静电排斥力下降,导致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缺氧改善,红细胞特性改善,红细胞内黏度和表面电荷改变,从而使红细胞聚集性下降和变形性增加,表现为全血高切、低切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下降。导致红细胞特性改变的原因包括:(1)血液稀释后红细胞比容减小,(2)血细胞表面的电荷改变,(3)血细胞内酸碱特性的变化,(4)休克后红细胞破坏后导致碎片的产生,(5)红细胞聚集能力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改变等等[4,5]。 在我们的系列研究中观察到:改良组复苏具有较强的复苏救治作用。其原因可能在于:(1)在改良组复苏中应用的胶体--羟乙基淀粉,具有较好的扩容及纠正休克效果[6];(2)羟乙基淀粉应用,有增加红细胞表面负电荷、使已聚集的红细胞解聚,减少血细胞破坏,也可以降低全血黏度,改善微循环,改善组织器官灌注的作用[7,8]。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从而改善组织器官灌注是容量复苏的有效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强,赖西南,葛衡江. 海水浸泡对犬弹烧复合伤血浆及电解质的影响[J]. 中国急救医学. 2004,24(3):164~165 2. 陈强,赖西南,葛衡江. Parkland公式对犬海水浸泡弹烧复合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已录用,将于近期发表) 3. 王礼振. 临床输液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382 4. 范家骏,赵国欣. 血液流变学基础与临床[M].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80~86 5. 范锟晤,李国辉,郭光华,等. 兔烧伤休克延迟复苏微循环研究[J]. 中国微循环. 2002,6(3):158~162 6. Mortelmans Y,Merckx E,Van Neron C, et al. Effect of an equal vol ume rep lacement with 500ml 6% hydroxyethyl starch on blood andp lasma volume of healthy volunteer[J]. Eur J Anaesthesiol. 1995,12:259~264 7. 郭晓丽,葛衡江,刘怀琼.6%羟乙基淀粉对机体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四川医学. 2001,22(2):149~150 8. 刘丹彦,李伦旭,刘新伟,等. 术中输注缩合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中国微循环.2003,7(1):4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