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主题内容 > 重症监护 > 重症治疗与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康复指导

时间:2010-08-23 13:40:51  来源:  作者:
        临床观察发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死亡率与患者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过度疲劳,是否就诊及时,知识缺乏、生活不当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加强对AMI患者康复指导对提高治愈率、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一般资料
  我科1999年1月~2002年4月共收治心肌梗死患者52例,均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46例,女6例,年龄40~80岁,好转31例(59.6%),治愈20例(38.5%),死亡1例(1.9%),总有效率为51例(98.1%),平均住院日为19 d,对52例急性心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和恢复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康复指导。
  2康复指导的内容
  2.1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
  指导患者发病后1~3 d,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进食、排便、洗漱、翻身等活动由护士协助完成,告诉患者及家属这样做的目的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对那些心肌梗死发作时疼痛并不剧烈的患者更应强调卧床休息的重要性,绝对卧床期后,根据患者病情、耐力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
  2.2心理护理
  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期,医护密切配合,争分夺秒,积极挽救治疗,使患者转危为安,深受广大患者家属的称赞,但有时却忽视了恢复期及出院前的心理护理,如患者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血中儿茶酚胺增高,致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梗死面积扩大;心绞痛发作,诱发心律失常,使病情恶化,甚至猝死。因此护士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护士要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心理和顾虑,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积极的配合治疗,提供安全和舒适的环境,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情,避免情绪激动,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以充分保证患者的休息。
  2.3合理氧疗
  持续高流量吸氧,流量以6 L/min为宜,疼痛减轻和消失后可将氧流量减少到3~4 L/min,维持1~2 d。
  2.4镇静止痛
  疼痛时嘱患者不宜紧张,不宜用力屏气,应根据医嘱给予止痛剂或镇静剂,以预防因疼痛而导致休克及心律失常。
  2.5饮食护理
  因患者心功能下降,心搏出量减少,心肌供血不足,加上绝对卧床,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功能降低,最初2~3 d以流质饮食为主,以后随着病情缓解逐渐过渡至半流食、软食和普食,合理搭配给予低脂、低胆固醇、高热量、含纤维素且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2.6心电监护
  连续心电图、呼吸、血压、脉搏监测3~5 d,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7排便护理
  大小便护理在AMI中非常重要,无论是急性期或恢复患者常因便秘而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原性休克、心功能衰竭甚至发生猝死,发病后1周内常因患者不习惯卧床排便,进食量减少而发生便秘,必须避免因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脏负担,应说服养成床上排便的习惯,急性期可给予缓泻剂,加强腹部按摩,要减轻患者精神上和心理上的不安,避免排便时过度用力屏气,必要时做低压清洁灌肠,以协助排便,可嘱患者食用蜂蜜、香蕉等,保持每1~2天排便一次,在排便时可先让患者含化硝酸甘油1片或速效救心丸8~10粒,排便时医护人员应在旁守护。
  2.8重视恢复期护理
  对于AMI患者不仅在急性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恢复期也要求提高警惕,不能麻痹大意,因许多并发症可发生在疾病的恢复期,责任护士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指导工作,多向患者讲解AMI的有关知识及注意事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病后活动耐力的恢复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应按照患者病情进行活动,如果因担心病情而卧床不活动,会增加血栓形成、肌肉萎缩、肺部感染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也不能不顾自身情况,操之过急,过分活动,患者的活动安排一般包括以下阶段:①急性心肌梗死后1~3 d绝对卧床休息,进食、排便、洗漱、翻身等活动由护士协助完成。②4~6 d卧床休息,鼓励患者在醒时每小时呼吸及伸屈两足数次,也可做轻缓的四肢主动和被动,无并发症的患者可开始由床上坐起,开始起坐时动作要缓慢,预防体位性低血压,有合并症者根据情况延长卧床时间。③1~2周,开始在床边病室内走动,在床边完成洗漱等个人卫生活动,3~4周可试着进行上下楼梯的活动,有并发症者应酌情延长。④合理安排每日的活动计划,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避免重体力劳动、精神过度紧张的工作和过长的工作时间,避免剧烈运动或竞赛性的活动;在任何情况下,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就地休息;经常参加一定量的体力劳动及适当的活动,即可帮助神经系统从疲劳中恢复,又有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若患者在活动后出现呼吸加快或呼吸困难,脉搏过快或在活动停止3 min后仍未恢复,血压有异常改变、胸痛、眩晕或精神恍惚等反应,则应停止活动,并以此作为限制最大活动量的指征。 
     2.9出院指导
  一般患者4~6周已进入恢复期,如病情稳定可以出院,加强出院指导,出院后仍需持续按冠心病治疗,并定期到医院随访。如梗死后恢复期仍出现心绞病发作且药物治疗控制不满意者,应建议患者做冠状动脉造影,以进一步选择冠状动脉再通术或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出院后逐渐增加活动量,经3~4个月逐渐锻炼后,可酌情恢复部分轻工作。6个月后可恢复全部工作,但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指导患者戒烟、浓茶,避免摄入过多胆固醇高的食物,加强锻炼防止过度肥胖,加重心脏负担,学会自我控制,遇事冷静,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指导患者长期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或潘生丁,对抗血小板聚集,可预防心肌梗死发生。

                                       [参考文献]
 [1]廖志红,余斌杰.伴有糖代谢紊乱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J].中华心血管杂志,1997,25(4):269.

 [2]陈国伟,王鸿利.现代急诊内科学[M].广东: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37.

 [3]杨琦.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点(附48例分析)[J].临床荟萃,2002,17(7).394.

 [4]侯伦.老年急性心肌梗塞临床特点[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9):110-111.

 [5]刘玉花,张维开.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93,140.

[6]郭艳丽.36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45(16):127.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