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麻醉与监护论坛2015年第7期
P. 19

Laboratory and Clinical Investigation

     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发育较差的患者施行R V O T                      m i n-1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本组患者术后出
重建手术,再手术率约占5%,其中肺动脉瓣反流是早期死
亡和再手术的重要因素,避免术后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和右心                              现低心排量综合征4例,表现为患儿烦躁,呼吸困难(机械
室扩张是关键[5]。肺动脉瓣水平存在重度反流,可造成严重
的血液动力学损害,导致右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而右室                              通气患者表现为人机对抗),中心温度高,四肢末梢湿冷,
需经一段时间方能恢复和适应。Oechslin等[6]及Faidutti等                    收缩压<75mmHg,脉压差<20mmHg,CI<2.0L/(min﹒m2),乳酸
[7]均在其研究中分别报道了严重肺动脉反流是T O F患者二次
手术的重要原因,分别占再手术比例的22%和18.9%。因此。                          >2.0m m o l/L,尿量减少<0.5m l/(k g﹒h)。适当延长呼吸机辅
加强术后对肺动脉瓣情况的监测尤为重要,一旦发现右心功
能不全的症状,如体循环淤血症状、体征,引流液较多、                               助时间,并经及时扩容、纠酸、调整药物等治疗后好转。
色淡等,应强心、扩肺动脉治疗,及时复查超声,如为重
度关闭不全,及早二次手术。本组病例术后超声提示右心室                                   5.残余室间隔缺损
收缩功能和左心室收缩功能均正常;R V O T宽度正常,未见异                              术后明显残余室缺发生率在3~5%之间,常为修复缺损
常速度血流,62例(82.6%)单瓣活动良好,运动正常,13例
(17.33%)固定在开放状态,21例(28%)出现轻度肺动脉瓣                        不完善或补片撕裂造成。患儿对术后残余分流不易耐受,对
关闭不全,5例(6.7%)中度肺动脉瓣关闭不全;3例(3%)
出现轻度单瓣狭窄;Gore-Tex补片上均未发现血栓附着。                           血液动力学影响较大。如同时伴明显的肺动脉瓣返流,对心

     2.心包积液的处理                                          脏功能影响更大。本组患者术前右心室长期处于较大的压力
     患者术后因心脏机械运动的变化,如长期缺氧引起的心
肌纤维化,修补室缺用的补片影响心肌的收缩。体外转流时                              负荷下,右室心肌顺应性差,而左心室对容量负荷耐受又较
间长,凝血因子破坏,手术造成的全身炎性反应均使血管通
透性增加,造成渗出,导致心包积液。轻者对康复无影响,                              差,如残余分流量大可引起低心排,甚至肺水肿。本组应用
重者造成体液和营养成分的丢失,显著影响呼吸、循环,必
须积极干预。本组术后出现7例心包积液,经积极强心、利                              床边超声确诊残余分流位置及大小。如分流量小,血液动
尿处理后消失。
     3.心率及心律的监测                                         力学尚稳定,定期随访,强心、利尿的保守治疗。如分流量
     跨瓣环补片加宽R V O T术后常见心律失常主要有室上性心
动过速、双束支传导阻滞、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快速房室交                              大,血液动力学不稳定,低心排,心率快,肝大,肺湿啰
界区异位心动过速(J E T)及室性心律失常五种,可能与手
术创伤,心肌损伤或缺氧有关。本组患者术后常规行心电监                              音,X线示肺血增多。如Q P/Q S≥2,明显左向右分流,应再
测,24小时密切观察心律及心率变化。纠正缺氧、低血钾、
酸中毒等心律失常诱发因素。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                              次手术。本组4例残余室间隔缺损,直径约为1.5-2m m,其中
随着手术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对于小儿患者,相对较快的
心率对维持正常心排血量有较大帮助,故术后早期可维持                               3例围膜部,1例肌部,血液动力学尚稳定给予保守治疗。
在120~140次/m i n。J E T是术后难治性的心律失常,死亡率
高达20%-50%。本组术后3例出现J E T,采用综合措施(镇                             6.呼吸功能监测
静、肌松、维持有效血容量及适宜体温)配合药物治疗后好                                   本组患者体外循环和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均较长,年龄
转。室性早搏发生2例,经补钾补镁等对症处理后消失。
     4.维持循环稳定                                           偏小,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气道细小、狭窄,易产生水
     本组患者术前心脏畸形严重,手术创伤大,术后常常
心功能不全。因此,心功能监测对患者预后尤其重要。本                               肿、分泌物堵塞及感染,肺部功能不健全,再加上大量广谱
组多为右心功能不全,术后需较高的右房压(L A P)和中心
静脉压(C V P)以期维持循环稳定,扩容时结合红细胞比容                           抗生素的应用,都增加了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另外,本
(H C T)和胶体渗透压来判断给予红细胞、血浆、白蛋白、
胶体液或晶体液。维持C V P在12c m H2O左右,对右室流出道                      组患者肺血管树均存在各种程度的解剖畸形,导致相应肺
重建欠佳者,可维持C V P至15c m H2O左右。补液时应避免补
液过多、过快造成的L A P突然升高,影响右心功能。药物治                           段、肺泡发育异常。约30%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在机械
疗方面,可静脉持续泵入多巴胺3~8u g﹒k g-1﹒m i n-1、硝普
钠0.5~3.0u g﹒k g-1﹒m i n-1或米力农0.375~0.75u g﹒k g-1﹒       通气后5天以内,20%发生在5~10天,随着通气时间的延
                                                        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可能更高[8],因此,保证体位

                                                        >30°。对长期应用呼吸机者适当镇静,采用小潮气量、高

                                                        呼吸频率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适当加用P E E P,在改善氧合

                                                        的情况下,防止气道损伤。常规行痰细菌培养,根据药敏结

                                                        果调整抗生素,防止其发生。本组6例患者,在体外循环后

                                                        因肺损伤、灌注肺、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等发生低氧血症。

                                                        氧合指数<150,早期P02为50m m H g左右。给予呼吸机辅助呼
                                                        吸,吸入氧浓度(F i O2)为50%-60%、P E E P5~8c m H2O,潮气
                                                        量6~8m l/k g,维持P O2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充分镇静,

                                                        避免躁动加重缺氧。适当补充大分子胶体、利尿,应用激素

                                                        类药物减轻水肿及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治疗。加强呼吸道

                                                        管理,按需吸痰,隔日行胸正位片检查,根据氧合及胸片情

                                                        况调整呼吸机参数。待氧合指数>300后拔除气管插管。本组

                                                        6例患者均顺利脱离呼吸机辅助,安全搬出监护室。

                                                        参考文献

                                                        [1] 汪曾炜,刘维永,张宝仁,主编.心脏外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905-909.
                                                        [2] 李晓峰,李仲智,郎志奇,等. 法洛四联症右室流出道心肌超微结构特点.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

                                                                l9(7):554-557.
                                                        [3] Jonsson H,Ivert T.Jonasson R,et a1.Work capacity and central hemodynamics thirteen to twenty-six

                                                                years after repair of tetralogy of Fallot.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5,110(2):416-426.
                                                        [4] 孙彦隽,张海波,苏肇伉,等.人同种心包补片在法洛四联症分期手术中的应用.中国胸心血管外科

                                                                临床杂志,2005,12:316-319.
                                                        [5] 韩宏光,张南滨,汪曾炜,等.改良心肌保护对婴儿法鲁四联症术中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中国医师进修

                                                                杂志,2006,29:  50-52.
                                                        [6] Oechslin EN , Harrison DA , Harris L, et al, Reoperation in adults with repair of tetralogy of Fallot:

                                                                indications and outcomes.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9,118(2):245-251.
                                                        [7] Faidutti B,Christenson JT,Beghetti M,et a1.How to diminish reoperation rates after initial repair of

                                                                tetralogy of Fallot. Ann Thorac Surg,2002,73(1):96-101.
                                                        [8]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hospital-acquired, ventilator-associated, and healthcare-associated pneumonia.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5,171:388—416.

Laboratory and Clinical Investigation               47  FAM 2013 Jan/Feb Vol.20 Issue 1
                                                   12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